Web2.0的颠覆与裂变(3)

  事实上,自2005年博客成为新的眼球吸引点,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都选择了大规模“杀入”,并先后邀请名人“开博”以扩大知名度。徐静蕾在新浪的博客里,仅一篇博客后面的留言帖子通常就可以高达800多条。为了抢占“沙发”,也就是第一个留言的位置的徐的FANS们,甚至可以不睡觉地等待她何时发出一篇新的博客。2005年9月24日,搜狐举办首届全球中文博客大奖赛,仅仅两天之后,新浪也推出首届中国博客大赛。有了这样密集的轰炸,博客一时间进入更多的主流人群。但从目前看,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还都将博客看作一种吸引用户和扩大影响的增值性服务,所有人都在琢磨,究竟怎么从这个新事物中赚到钱。
Web2.0的商业模式
  从互联网业界的分类来说,博客、TAG、SNS、RSS、wiki、IM等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被统称为Web2.0,互动性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目前中国用户接触最多的是Blog(博客/网志)和IM(MSN、QQ等即时通讯)。从目前看,它们也是最受风险投资青睐的两部分。
  “很多人对Web2.0的颠覆性认识不足。”天涯社区总裁邢明略带惋惜地说。方兴东也持类似观点,他曾经评价:“新浪和类似的传统门户都走进了死胡同。”
  对于Web2.0的发展态势的判定,更感兴趣的是风险投资商们。 他们纷纷将web2.0与当年敢吃螃蟹的web1.0网站相比。但一个可见的事实是,Web1.0时代的大部分投资并非成功之作。经历了6年前的网络泡沫,存活下来的第一代网站只有10%左右。这一情况也许会同样出现在Web2.0中。2005年,时任和讯网CEO的谢文对于Web2.0的评价直到现在还具备参考价值,他认为:Web2.0的成功率只有1%。
  而这1%——或者更多或者更少——才是考量Web2.0发展的真正因素。对这一因素的考量正是从商业模式开始。“赚钱的留下来,不赚钱的走开”,情况虽然不是如同这句玩笑话一样冷酷,但是,再添上一句“不被看好的走开”,也就差不多算解读完全Web2.0发展的全部法则了。
  实际上,对商业模式的寻求,是Web2.0一直的努力所在。博客网的变化,也是在对商业模式发展的探索中的起伏。
  而《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Web2.0强调的是应用,而不是对传统的颠覆或取代。这也决定了Web2.0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提供可供热炒的互联网概念,而应是带来一场以“交互”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热潮。
  一批网络巨头都在依此探索道路。新浪和搜狐依靠大资金和大用户群介入博客,构成了即时通讯、博客、搜索、邮件等多种服务方式融合的门户模式。微软走的也是这种模式,其在上海的合资公司美斯恩搭建MSN门户,又在MSN平台上推出博客服务空间,推出MSN搜索,在内容上与北青网、猫扑社区等合作,搭建起集聊天软件、新闻、游戏、拍卖、Blog于一体的MSN门户。
  而对于没有这样财大气粗的企业而言,博客服务托管收费模式正在显露苗头。在美国,硅谷科技公司“六度分割”就拥有100多万的付费博客用户,其旗下的Typepad提供完全付费的博客服务,普通博客需要每年支付49.5美元。现在国内也有少数博客网站开始进行了类似的尝试,推出RABO客户端软件业务,让用户可以离线书写、发表和备份日志,提供RSS订阅等服务,并收取大约每月10元的费用。
  不过,亲身使用过RSS的项立刚认为,RSS并不那么好用。“我把自己喜欢的关键词输入,结果得到上百篇文章”——这样导致的结果是,项最后对这样的“便捷”感到厌烦,很快就停止了使用RSS,重新回到可以对信息筛选、加工的传统门户网站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实际上,在Web2.0发展方向的讨论中,另一种意见是,博客的杀手盈利模式现在没有出现,而将来也不会出现。Web2.0的发展,还是要看社区或者IM的。实际上,哪种盈利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博客发展这一问题,一个有关盈利模式的大讨论才刚刚开始。

Tags: